您的位置:主页 > 彩灯文化 > 彩灯溯源

民间艺术奇葩—全丰花灯

发布日期:07-20
全丰花灯是一种介于灯、戏、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,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。春节期间,乡村各路花灯云集,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,跑东家窜西家,通宵演唱。此外,民间节日、做寿、上梁、婚嫁,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。
全丰花灯产生于清朝中期,发源于修水县全丰镇。
据传,花灯的产生与全丰龙泉塅曹氏家族有关。清嘉庆《义宁州志》载:“西乡太学士、军功六品曹定哲,年八十六,子三,孙十,曾孙十二,玄孙四,五世同堂。”又另载,曹定哲的孙子曹西平有子十二人,皆唱花灯,号称九把胡琴,兴旺一时。
自产生以来,全丰花灯主要流传在全丰镇塘城街(镇所在地)、龙泉塅、黄沙塅、绿豆窝、黄袍冲、杉树坪、上源等地,并辐射到全县各乡镇。土地革命时期,修水县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建立了一个化装讲演团。
该团表演的戏曲、歌舞和花灯调,曾将全丰花灯《十二个月花》唱段改编成《十二个月革命歌》来宣传革命政策。
全丰花灯在历史上是与修水县余、戴两姓的太公戏齐名,太公戏是“上半本戏”,而全丰花灯在新中国成立前是“下半本戏”。其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。演出所需专业人员约20人。
主要角色有生、旦、丑。生角双手推车;旦角一手捏手帕,一手扶车把表演;丑角戴礼帽、眼镜,脸画豆腐块,骑马扬鞭,不时与旦角逗趣。
花灯灯种颇多,常见有钵哩灯、车车灯、白鹭灯,灯内扎“猴子跳圈”“仙姑推磨”“八仙过海”等形象。
演出时,由四盏六角长形、贴有花卉图案的彩灯站四角拉场,以白鹤(纸扎)灯居于乐队中间,象征祥和吉庆、人寿年丰。表演特技有“姑嫂推磨”“老鼠翻梁”“刘海戏船”“猴子打兑”“仁贵射雕”“姐妹观花”“洞宾背剑”“张三打虎”等八种。
花灯曲目众多,题材广泛。有反映出外经商题材的《南京》(包括《带货》《六个月种花》);有描写婚姻爱恋题材的《拜新年》《打戒箍》《十个月摘花等郎来》《挑妹饮酒》《交情反情》《劝夫》《下麻城》,有咏花吟春的《十月莲》《十个月逢春花》《十二个月花》等;有描写劳动生产的《十二个月采花》和祝福纳吉的《接状元》《十月怀胎》等。这些曲目多为单篇,情节简单,但连场演出便组成一个完整故事。
花灯的说唱均用地道的西乡全丰土话,其唱词多衬词、衬字、衬语,几乎每一句都出现啦、啊、吧、嘞、哟、喔、喂等衬字,并喜欢在单字的物体名词后加个“哩”字。每次开场白内容多为即兴打诨。
作为修水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,全丰花灯不仅与当地流行的太公戏迥然不同,而且与外地民歌小曲也有差别。其曲调据说由道教音乐派生而成。
唱的是“灯歌”,大多为单曲体结构;曲调名即曲目名,专曲专用;调式以徵、羽居多,商、角次之;特别强调主音上方五级,与全丰方言紧密结合。表演时,云锣、锣、小鼓、钹等打击乐器齐奏;唱腔中辅以胡琴、笛子、唢呐等托腔。
全丰灯花一般在四时节庆、做寿、上梁、婚嫁等场合演出。特别是春节期间,从初一发灯唱到元宵,全镇各村花灯云集,烛光连天,艺人们跑东家窜西家,从夜晚唱到天明。
所过村户,喜爆迎送,有的款以饼烛,有的以茶点招待,有的赠送红包。演出场地不限,田间地头、庭院祠堂皆可上演。
上世纪60年代,这一古老独特的民俗曲艺被修水县文化馆音乐工作者发掘出来,并将《十月怀胎》唱段改编为歌颂农业丰收的《太阳一出照山崖》。
2001年,全丰花灯《花灯庆丰年》节目经县文化馆整理排练,参加了江西省农民艺术节,荣获优秀节目奖。现全丰镇有二十余支花灯队,每支花灯队均有锣鼓、服装、道具等设备。
龙泉塅一千二百多人中,多数会表演花灯,可见其传承之广。当代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曹泽民,其祖宗三代皆为花灯艺人。
在线咨询
手机访问
  • 自贡传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
    扫码手机访问

联系电话
13350680095
返回顶部